工業園區是清潔供熱的主戰場之一,當前,全國各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規劃開啟政策綠燈,“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清潔供熱是否會迎來新的增量市場?
產業園建設高歌猛進
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突破350萬輛。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擴大零部件產能必將成為下一步舉措,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及配套的工廠、企業在多個城市落地。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下,各地政府都想借智電化契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對于明星新能源車企的爭奪也十分激烈。
目前,包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等地,紛紛公布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在各地出臺的“十四五”能源發展等相關政策中,也時常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建設,例如在濟南市最新出臺的“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中就提出,到2025年,建成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當前,比亞迪、小鵬汽車、吉利、蔚來等頭部車企均已開始為擴大產能做準備,在政策綠燈和大量補貼的助推下,新能源汽車成為各地政府爭相引進的“香餑餑”,投資少則十幾億元、多則上百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遍地開花。
供熱供汽需求量巨大
新能源汽車的制造生產離不開高質量能源保障,據了解,汽車整車制造用能結構中,電能消耗占比60%以上,尤其是動力電池制造的烘烤、干燥、分容化成等環節能耗巨大。
汽車生產制造環節對熱、電、汽需求高企,為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目標,許多車企在生產、銷售、使用等多環節注重碳減排,清潔的供熱供汽等系統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的重要配套。
以山東萊西為例,其為北汽、國軒等工業園區項目配套的洪潤林業生物質能源項目年綜合利用農林廢棄物約5萬噸,年替代標煤約6萬噸,全面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供熱、供氣能力。
合肥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已經形成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下一步目標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熱電將大眾汽車集中供熱工程列為集團重點項目,科學制定了供熱方案。據了解,大眾(安徽)最大蒸汽需求為6.1噸/小時,生產及采暖使用熱水用熱負荷最大為18125千瓦,供熱項目投資約3884萬元。該項目采用“高溫熱水+蒸汽”組合的供熱方式,同時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和大眾安徽核心零部件產業園提供用能保障。目前該項目正在爭分奪秒推進,確保今年5月按期完工。
合肥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打造多能互補樣板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供熱方面,合肥新橋區打造了多能互補樣板。位于合肥空港示范區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定位為世界級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集群,其供熱站項目工程投資高達1.29億元。
據悉,近日,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能源站已完成天然氣鍋爐點火調試,并正式供汽。該項目由合肥熱電承建,能源站采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電制冷、蓄冷蓄熱、天然氣鍋爐等多能互補方式,具有低碳節能、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等突出優點,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能源站”。
據了解,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能源站項目于2021年11月開工建設,截至目前,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施工,其中地源熱泵打井1020口,完成進度的四分之三,預計今年7月份全部建成。項目建設用地面積699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63平方米,能滿足用能負荷蒸汽最大26.7t/h,夏季空調負荷25MW,冬季采暖負荷17MW,充分保障園區工藝生產對高質量的蒸汽及空調冷熱水需求。
當前,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競相建設,但還存在一些跑馬圈地,產能規劃過剩的亂象,待新能源產業園建設規劃進一步成熟后,勢必將帶動更多多能互補的清潔供熱系統建設落地。